2.历史发展自身理路的开始发现
殷代后期,周人逐渐兴起,不过由于殷周之间力量对比的悬殊,周人对于殷人处于某种从属地位,承认殷为天子而自己实际又保持本邦的基本独立状态。周王朝最初的奠基人文王之父王季为殷王文丁所杀[10],文王本人也曾一度遭到纣的囚禁。周人是深知殷人实力之强大的。甚至在周取代殷之后,周人还记得殷是“大邦殷”[11]、“天邑商”[12],而自己是“我小国”[13]。可是,历史的发展结果是,随着牧野一战的胜利,小邦周竟然取代了大邦殷或天邑商,成了诸侯的共主——天子。殷人赖以自恃的“天命”转移到了周人手中。非常难得的是,周王朝的主要领导人武王和周公旦不仅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,而且深感陷于恐惧之中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,武王伐纣胜利以后,忧虑得夜晚连觉都睡不着,周公去看武王,问他为何睡不着,武王回答说:“我未定天保,何暇寐?”[14]不久武王去世,周公主持周王朝大政,《尚书·周书》中的周初诸诰,大多出自周公之手。我们只要读一读这些文告,就可以知道周公曾经作了多么深刻的反省,从而获得了多么难得的觉醒。按这种觉醒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:第一,重视“天命”而又有所怀疑。《尚书·牧誓》:“今予发(武王自称名)惟恭行天之罚”,[15]武王自称受天命伐纣。《尚书·大诰》:“予(周公)惟小子,不敢替上帝命。天休于宁(文)王,兴我小邦周。”[16]上帝赐命与文王,因此小邦周得以兴起,我不敢失上帝之命,即不敢坐视武庚、管蔡之乱不予平定。《尚书·召诰》:“皇天上帝,改厥元子兹大国殷命,惟王受命。”是皇天上帝改了大国殷的命,而转交给了周。如此等等,在《尚书》与《诗经》多不胜举。周既胜殷而有天下,当然知道政权的转移已经实现,或者说天命已经转移到自己手中。但是,武王、周公(尤其是周公)深感不安的是,天命难道原来不是在殷人手中的吗?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历史性的转移呢?从前天命的转移,使自己由无而有,如果现在再发生天命转移,那就是使自己从有变无、由得而失了。这样一想,就感到非常可怕,所以睡不着觉。天命或王朝历史命运的转移,原来是既存在而又不可靠的。第二,天命是不可靠的,但也不是完全不可知。周公考察了夏、商两代王朝政权的转移,从中深加反省,终于懂得:“天棐忱辞,其考我民。”[17]“天畏棐忱,民情大可见。”[18]“古人有言曰:‘人无于水监,当于民监。’今惟殷坠厥命,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。”[19]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道理。在《尚书·无逸》这篇教导周成王的文章里,周公叙述了殷王中宗(大戊)、高宗(武丁)、祖甲及周文王四位勤政爱民的历史事实,说明他们深得人心,因此或者能够很好地维持王权或者能够获得王权。在《尚书·多士》这篇告诫殷遗民的文书里,周公又叙述了夏、殷两代失去王权的历史,指出夏朝末代君主不听天命,大事淫逸,丧失民心,天就命令商汤取代了夏;商朝末代君主也是不听天命,大事淫逸,失去民心,所以周就受天命而取代了殷商。类似的话在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里颇为不少。甚至早在武王伐纣时就说过: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”[20]周武王、周公兄弟发现了一个道理:天命的背后原来就是人心,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。